【公社科】課程多談國安教育及國民身份認同 指引列明不應探究任何違反法律或人倫道德事件
發布時間: 2021/06/02 21:51
最後更新: 2021/07/23 14:58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新學年起將於中四級推行。教育局今日(2日)公布課程指引,闡明課程內容、評估要求、學與教的指引等。當中在香港及中國的兩大課題下,部分學習內容與改革前的通識科相約,但就加入增加對《憲法》、國安教育、國民身份認同的內容;在「學與教」章節中,亦提及要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探究學習不應止於勾畫出分歧。
指引提到公民科旨在讓學生透過學習關於香港、國家及當代世界的課題,建立廣闊的知識基礎,培養學生國民身分認同,以及具備世界視野。另外,公民科要求學生參加內地考察團,可按校本情況安排,考察後須交專題報告反思所見所聞,詳情即看:【下一頁】
指引亦在「學與教」的章節中多次提及要培養學生正面價值觀,指出探究學習不應止於勾畫出分歧和了解爭論,而是在於促進社會各界的福祉,或聯繫不同角度作出最合適或持平的決定,提醒教師應引導學生按同理心和理據作出判斷和提供實際可行的建議,而並非單單抱持「批判」或否定的態度,也不應引導學生將探究方向局限於正反二元對立的角度。又指任何違反法律或人倫道德的事件或課題,均不應作為探究學習的題目,以免對學生的價值觀與行為有不良影響。
主題1:「一國兩制」下的香港
指引列明學生應有的學習經歷,包括在「一國兩制的內涵和實踐」課題中,了解香港自鴉片戰爭後被英國佔領並實施殖民管治,直至回歸祖國的歷程;《憲法》和《基本法》對特區的規定,包括主權及治權都在中國。學生亦會在此課題下學習有關國家安全,包括《港區國安法》的立法背景、在港實施的概略等。而在「國家情況與國民身份認同」課題下,應讓學生了解促進國民身份認同的因素、國家的重要政府組織如政治體制概略、《憲法》第一條及中華民族組成;近年國家發展概況,如國家取得的成就。
參考2015年底更新的通識科指引,對比以往的「今日香港」學習經歷,公民科中同樣討論到中央和香港特區的關係、特區法律根源及政治體制、《憲法》和《基本法》對香港居民的重要性,以及香港居民的權利和義務。但以往通識科會討論的生活素質、政治參與等議題,公社科則沒有涵蓋。
主題2: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
此主題下部分內容與以往通識科中的「現代中國」相近,學生均須了解國家和世界近百年的主要歷史發展和重要歷史事件、國家的經濟和環境課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政概況。
在公民科的新增內容,則列明學生須學習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對香港的影響,及近期的五年發展規劃的重點及相關政策,包括規劃文件內支持香港發展的項目、對香港發展的幫助及香港作出的配合措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香港的發展機遇等。在中國參與國際事務方面,則要學習20 世紀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東西方在促進世界和平與國際合作下的接觸等,指引亦列出學生須學習中國全方位外交理念、在國外發生天災後的人道救援、「一帶一路」倡議等。
主題3: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
在此主題下,學生會學習到經濟全球化的特徵、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互相合作、國家對全球公共衞生的貢獻,包括有效防控國內疫情、開展研發疫苗的工作等;亦會學習個人與公共衞生的關係,包括當有疫症爆發和蔓延,應盡公民責任配合政府的政策共同抗疫。課程亦涵蓋以往通識科較少討論的資訊素養、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
資深通識科教師陳志華表示,過往通識科多以正反立論形式討論不同議題,例如社區重建等,會討論政策的利弊,認為難以做到完全避免正反二元對立。他又說以往上課亦會談論到安樂死等人倫議題,對日後是否不能討論有關議題有疑問。陳志華亦留意到,指引指出教師用傳媒發佈的資訊和評論作教材時,必需適切提醒和引導學生如何使用和詮釋,他表示,以往會使用不同傳媒的報道作教材,認為指引沒有清楚指明有關尺度。
教協副會長、通識科教師田方澤則認為,指引列明的課程內容進一步收窄部分議題的討論空間,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部分中,指引的補充說明指定課題的涵蓋範圍為內地及香港受惠之處,質疑不能討論有關安排帶來的負面影響。他又舉例,指引寫出《港區國安法》不會影響香港的法治和香港居民依法享有的權利,或令教師不能討論市民對國安法的質疑。
TOPick「親子最營食譜大賽」, 立即參加贏LC鑄鐵煲及香港迪士尼樂園門票等大獎,立即參加:https://bit.ly/34A3AsA
HKET TV健康台由專家拆解食物安全及都市疾病,即看:https://bit.ly/3cNFwr7
實時追蹤香港新冠肺炎確診者住所/出現地點,立即下載經濟日報App:https://bit.ly/2JdOaiS
記者:黃悅晴